■查鴻達
前言
我1968 年在上海高中畢業後。來到常州郊區的一個鄉鎮模具廠做學徒,無奈錯過了高考,(因為我的學習成績好,本來我是被學校內定包送到上海外國語學院的,但是後來國家取消了高考)生性好強的我暗暗地下了決心,既然大學上不成,做了模具這行,一定要在模具行業混出個人樣來。我便如飢似渴地收集和學習當時在國內能找到的任何有關模具的資料。(當時能找到的資料實在少的可憐)拼命地學習。以填平內心因為被剝奪了上大學的資格而造成的傷痕。1970 年底的一個寒冷的冬天,在上海滬西工人俱樂部舉辦一個“金屬材料冷擠壓技術展覽會”,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一個學習機會。欣喜若狂的我專程從常州趕到上海(當時交通不發達,都是慢車,很不容易)。
一般上海的工人憑工作證就可以入場,雖然我是講的標准上海話,但是因為我的工作證是“社辦廠”的( 現在叫鄉鎮企業),門衛死活都不讓我進去。並且講了一些令“鄉下人”非常難接受的話。我感到受了奇恥大辱。但是我還是要感謝這位門衛先生,說句心理話,這次“胯下之辱”事件是我日後諸多發明創造的的主要動力。(人就是這麼簡單)
接續
展覽會沒看成,父母親又都在五. 七幹校學習,要很晚才能夠回家,(那年代當乾部的日子真不好過)家裡沒人,我只能冒著凜冽的寒風在人民廣場四周瞎逛。在人民公園北門右邊的靠南京路一側的一長排廚窗裡,都是陳列的各個工廠搞技術革新的宣傳畫和模型。其中有一個模型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是上海某橡膠廠生產自行車輪胎的模型。十層,會動的。看得我如痴如醉,零下5 度站了二個多小時,腳凍麻了也不知道。假如注塑模具能做成這樣多層的該多好啊。但是我也知道,實際生產時談何容易呢?橡膠輪胎生產時,用來生產輪胎的片料是一層一層用手放進去的。
做好的輪胎是用手一個一個拿出來的。它利用每層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抵消的簡單道理,硫化壓力機實際上只用了壓一層的壓力,就完成了壓十層的工作。但是注塑模具的動作過程完全不同,注塑模具的動作是連續的、全自動的。融熔的塑料怎麼自動進到每一層,凝固後的產品怎麼從每一層自動脫出來?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幾十年。經常會夢見一層一層的模板疊在一起。產品象瀑布一樣落下來。畢竟是南柯一夢啊,憑我的知識底蘊,還不能將之變成事實有幸在1977 年,國家恢復了高考,我參加並考上了大學(現在的江蘇大學),走進遲到了十年的大學校園,我激動得淚流滿面。
在4 年的大學生活裡,我像發了瘋一樣地“玩命”學習。學到了許多模具設計和製造必須的基礎知識,並初步學到了有關計算機的常識。現在,隨著三維軟件的發展,我們的思維可以在模擬的三維空間任意翱翔,我幾十年的做模具的經驗可以在電腦屏幕的看得見的“空間”裡無限延伸。
“多層注塑模具”這個我夢寐以求的課題在2006 年終於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現在我已經研究成功了第四層,利用電腦的三維模擬功能,用模具的可靠的機構,完成了融熔的塑料順利進去,凝固後的產品全自動地出模的全過程。回頭看看,其實也很簡單,但也算是一個小發明吧,並且拿到了國家專利。(ZL200720037950.7)下面舉個例子如圖是“好又多”超市裡賣的衣架,銷量特大,但是重量才29 克,實際投影面積並不大,但是在模具分型面裡佔的面積卻很大,因此每套模具的腔數做不多。產品的體積不大,但是塑料走的路線很長。必須用較大的注塑機來生產。是個典型的電能利用率極低的例子。
圖1: 塑料衣架成品圖2: 塑料衣架的模具設計開發
塑料衣架開發
我到過很多製作塑料衣架的工廠,他們用的都是一模出二腔的模具,配150 噸的注塑機,理想情況下,每24 小時的產量為1.4 萬個。(此數據來自上海南匯區航頭鎮某塑料衣架製造廠)利用本專利可以將模具設計成如下圖:採用強水冷、風動脫模。同樣的注塑機,同樣的操作工人,每24小時的產量為4 萬件。單件產品減少電耗55%。人工成本下降70%。其實很多塑料製品都可以用這個技術來生產,特別是扁平形狀的產品,效果非常明顯。只要訂單量足夠大,原來屬於微利行業的塑料製品廠,馬上就成為高利潤的工廠。想來想去,我還要感謝當年“滬西工人俱樂部”那個可惡的“門衛”。由於塑料製品的生產行業是用電的超級大戶,所以,如果全世界都推廣這個技術,原油的價格至少下降多少個百分點啊。假如運用了該技術的工廠與目前的做同類產品的塑料製品工廠來競爭,那好比是開著“寶馬”與自行車來比賽了。
結語
這不是在寫科幻小說,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發明。從構想到實現,歷經40 年。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下,塑料製品的產量可增加3 到4 倍,單件加工成本下降45%。而且適用該技術的塑料製品佔全世界所有塑料製品重量的40% 以上。不難預見,這個小小的發明將會對全球塑料製品加工行業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後補:該發明在2008 浦東發明大賽得獎)不過,也有非常負面的評價:什麼破發明,只為老闆節約電費和勞動力成本,要知道,假如全面推廣了,老闆是發了,但是塑料行業的人有一半以上要失業了。國家敢推廣嗎?我不禁要問,地球該轉還是該不轉?回答是肯定轉。是我們到動物園去看猴子,肯定不是猴子到“西郊公園”來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