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鴻達
前言
看了這個標題,大家一定以為我喝多了,導柱怎麼會跑到型腔裡面去呢?那時我剛大學畢業分配到國營常州模具廠上班(1981 年),廠裡接了上海大華儀錶廠的一批壓鑄模。其中有一個零件叫“外框”,如圖1:外圍400×300,內部尺寸300×200。厚度5 毫米。產品重量1.03 公斤,鋁合金的。模具已經設計好,是陸洪良工程師設計的,沒有什麼難度,設計得很正規,動模如圖1:(當時還沒有電腦,圖1 是根據回憶畫的)
模具開發
模具尺寸 750x650x520。模具重量1.9 噸。本廠會審時由於模具太簡單,也沒有人提出異議。可是對方廠看了設計方案後,大大的不滿,他們提出來,他們廠裡 最大的壓鑄機是350 噸的,能夠容納的模具的最大寬度不能大於600。但是我廠設計的模具寬度是650。因為350噸的壓鑄機的最大壓鑄量可以達到6 公 斤,但是該產品由於情況特殊,重量才1 公斤左右。所以資源是大大的浪費了。我由於剛大學畢業分配到該廠,也不便多說,免得有逞強之嫌。後來老廠長金志良來跟我談,一定要我想想辦法。因為對方提的確實是合理的要求。
這裡面有一個歷史的原因,當時模具廠的書記劉濤原來下放時和我是一個公社的,他是公社黨委副書記,我是模具廠廠長,我們很熟悉,後來劉書記被調到常州模具廠當書記,我77 年恢復高考時考上了大學,(當時叫鎮江農業機械學院)我大二時已經被該廠聘請為技術顧問,課餘時間幫他們畫圖紙,因為該廠的工程師都是從某軍工企業的工具製造部門轉過來的,對注塑模具和壓鑄模具不太熟悉。所以那幾年該廠50%以上的模具圖紙都是我畫的。其中包括“蘇州孔雀牌電視機”的模具。
對製品進行了以下分析
1、產品厚度5 毫米,單邊的型腔深度是2.5,對型腔側壁的壓力非常小。所以模具在X、Y 方向的強度沒有任何問題。可以取很小的尺寸。 2、由於製品的中間是空的,對動模板的壓力也很小。也就是說模具的長寬方向可以盡量做小,動模板也可以比較薄一些,但是,加上導柱的位置,模框的位置,一算下來,和陸工的設計是一樣的。要滿足對方的要求,一定要有其他的辦法。否則只能讓對方廠買更大的壓鑄機。(450 噸)那就是相當於用電線桿來釣魚了。經過深思熟慮,我拿出了一個設計方案。如圖:這個方案中,我徹底拋棄了模框,(香港師傅
稱“原身赤膊模”)並且將導柱安排到產品中間的空擋裡。模具尺寸500x400x450。重量0.7 噸。比原來輕了63.2%。這個絕對是離經叛道的想法,太匪夷所思了。當時,所有的人都反對我的想法,原因很簡單: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設計方案。當時因為是在國營企業,我要顧及大家的面子,也不能講得太專業。難啊。由於對方廠急著要我們出方案,可是那些“半桶水”
又一致反對我的方案。(其實是“國營病”作怪)我急了,只能擺了個烏龍:“請反對的人請建立這個方案的‘疲勞模型’”,對牛彈琴,不懂。我又說:“講通俗一點,就是這個模具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工作的,怎樣的情況下損壞的?”。
有一個女工程師叫徐宜華的說:“聽你這麼一問,我倒明白了,假如講損壞,按這樣做的模具100 年也不可能壞的呀!只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導柱跑到型腔裡面去的”。最後,這個方案得到了對方廠的認可,並且大加讚賞。只要200 噸的壓鑄機就可以生產了,大大降低了壓鑄的成本。模具從製造到使用也沒有任何可記錄的故事。(太簡單了,什麼事都沒有,對模具廠來講,沒事就好。)通過這個故事,我想告訴大家,構思一套模具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個模具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工作的,怎樣損壞的?不要被傳統綁住你的思想。■
圖1: 零件“外框”設計 ; 圖2: 模具設計的概念圖(當時還沒有電腦,圖是根據回憶畫的)
圖3: 改良後新的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