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 / 呂俞穎 業務經理
前言
全球電動車發展自2015 年起市場銷量快速增長以來,於2019 年銷量突破了430 萬輛水平,即使受到了COVID-19 疫情影響,在2020 年仍能保有400 萬輛水平,受益於隨著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普及化,汽車廠商生產成本逐年下降,在歐盟政府制定碳排放量限制並祭出相關獎勵措施之下,推升了歐洲各國相關法規、配套設施、環境的快速發展,歐洲三大車廠福斯(Volkswagen)、BMW、戴姆勒(Daimler),2020 年電動車銷量成長了3 倍逼近60 萬輛大關,首度超越中國,歐洲已然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汽車市場。
圖1:全球自用電動車市場發展(圖片來源:McKinsey & Company)
圖2:歐洲各國電動車銷售滲透率有顯著增高趨勢(圖片來源:McKinsey & Company)
全球焦點:快速崛起的歐洲電動車市場
近來歐洲車廠加速電動化腳步,陸續推出多款電動車,2020 年歐洲電動車銷售量約140 萬台, 年增135%,而同期中國電動車銷售量約120 萬台,年增8.3%。2020 年歐洲市場佔全球電動車銷售比重高達43%,相較於2019 年成長將近一倍;中國市場占比份額則由59% 降至41%,落居第二;美國約10%,位居第三。根據McKinsey & Company 分析指出(如圖1),全球自用電動車銷售量自2015 年起急遽成長,2015~2018 年成長率高達52~65%,但在2018 年後成長明顯趨緩,相較於其他區域,近期歐洲市場的亮眼表現適時替電動車市場續添了成長動能的柴火。2020 年歐洲電動乘用車銷售前十國,滲透率提升達10%,北歐國家表現優異,挪威滲透率高達70.8%,瑞典27.8%,另外德國滲透率10%,法國與英國各約9.5% 及8.5%,觀察歐盟對乘用車實施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明顯推動電動車在整個歐洲大陸的發展。此外,歐盟各會員國政府積極推動充電、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製造政策及相關優惠措施等,更加速推升歐盟電動車製造產能與其銷售份額,市場推估歐洲電動車市場已進入加速成長的黃金十年。
明確的政策目標及獎勵措施
歐盟自2020 年起實施嚴格碳排限制政策,要求所有車廠必須在2021 年前,達成平均排碳量每公里95 克的門檻,被稱為關鍵的「超級額度」機制,超標者每一克都將收取95 歐元,乘以該年度總銷售車輛的罰款。但如果車廠賣出一輛每公里碳排放低於50 克的車,通常是油電車或純電車,那麼這一輛車可以讓車廠在計算平均碳排放量時,以兩輛車額度來計算,也就是說每賣出一輛純電車,大約能抵掉4 輛燃油車的排碳量,迫使車廠必須加速車廠銷售低碳排的PHEV、BEV 電動車款;另一方面,為了抑制燃油車銷售,歐洲國家也額外徵收高額的燃油稅費,使得汽油價格高於全球均價甚多,北歐國家目標2025 年底所有售出乘用車都是綠能車,挪威、荷蘭都預計在202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英國則打算在2040 年前禁售燃油車,據挪威道路協會(Norwegian Road Federation,OFV) 數據顯示,該國2020 年電動車比重已超越一半達54%。
此外,歐洲各國還透過提供高額的補貼辦法實施獎勵措施,以德國來看,補貼金額最高可達9,000 歐元,法國、義大利的補貼金額,約在6,500 歐元左右,這使得民眾透過補助購買電動車,可能還比買燃油車更便宜。歐盟透過實施嚴苛碳排放限制、懲罰性罰緩、徵收高額燃油稅費及補貼購買等方式,以扶持電動車市場,成果也成功展現在銷售數據裡,BMW 集團2020 年電動車全球銷量為較2019 年增加了32%;賓士母公司戴姆勒也達成歐盟目標,在2020 年銷售的220 萬輛車中,有16 萬輛為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
在地製造及關鍵零組件供應
全球電動車製造供應鏈排名以中國大陸居首,德國名列第二,其他主要國家依序為美國、日本、南韓以及法國,隨著新世代的電動汽車款式陸續發表的腳步,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皆加速布局在地化整車組裝生產和零部件製造供應,例如,特斯拉(Tesla) 在2019 年1 月於上海投資設廠,並在同年12 月完成交付第一輛在地組裝生產的電動車,該公司已計劃下一步將於2021 年在德國建造一個新的汽車組裝廠,此外,福斯(Volkswagen) 和豐田(Toyota) 汽車也宣布將在中國大陸建立電動汽車工廠。
同樣地,關鍵零組件─車用電池的製造商也在提升其目標市場在地生產能力,大多數新產能將投入建置在中歐以滿足歐洲市場強勁需求,率先搶進歐洲生產車用鋰電池的業者為南韓廠商,Samsung SDI、LG Chem 與SK Innovation 等3 家韓廠已於2018 年開始在東歐生產EV 電池,其中LG Chem 計畫在2022年將波蘭產能擴大至65GWh。另外,全球市佔高達28% 的寧德時代(CATL) 近來積極佈局全球擴產計畫,除持續與國際多家OEM 廠商簽署新合約之外,也宣布將在德國投資設廠;除南韓、中國製造商外,由福斯(Volkswagen)、BMW 合作出資的瑞典新創企業Northvolt 將自2021 年起開始量產車用鋰電池,法國寶獅雪鐵龍集團(PSA Peugeot Citroën) 和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TOTAL) 旗下電池廠Saft 設立合資公司ACC(Automotive Cells Company),也將分別在法國、德國興建產能達24GWh 的工廠。
市場推估2025 年全球車用電池市場增長將達到1000GWh,受惠於歐盟的產業育成政策,預估歐洲關鍵零組件的EV 電池產能約315GWh,相較2019 年(約20GWh)成長高達15 倍。
電動車市場普及關鍵─充電設施
對終端消費市場來說,除了可接受的合理售價之外,另一個普及化的關鍵在於如何能建置數量充足、密度夠高且充電速度夠快的充電設施,營造出電動車使用友善環境。電動車充電途徑可簡單分成兩種:AC 交流電(慢充)跟DC 直流電(快充),市電可以為日常生活提供AC 交流電源,取得容易,但由於仍需透過汽車內建模組將來自電網的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才能進行儲存,因此充電速度較慢,所以多數車廠會另外開發並建置超級充電站,直接提供車主以高功率直流電源進行快速充電,一般來說,AC 慢充需耗時約6~8 小時才能將電充滿,使用上是停車時順便進行充電的概念,而DC 直流快充則在30 分鐘以內,就能將車子電量從0% 充到80%,只消喝杯咖啡的時間就可以繼續上路。
在充電介面與規格方面,除特斯拉外,全球其他車廠皆採用J772 標準規格,但由於特斯拉也會隨車附贈J1772 轉接頭,因此AC 慢充規格已可視為具有統一標準;相對來說,DC 快充規格就顯得比較複雜,總共可分為四大規格,分別是特斯拉的supercharge、歐美標準的CCS、日韓使用的CHAdeMO,以及中國的GB/T 標準等,與特斯拉選擇制定自有supercharge規格並自建超充站的做法不同,歐美其他車廠採用了CCS 共通標準,BMW、戴姆勒、福斯、保時捷、福特與現代起亞集團等六大車廠已在歐洲合資成立了IONITY 電網公司,未來隨著更多電動車款推出帶來的更高充電需求,也可能會有更多車廠陸續加入IONITY陣線,這將有助於電動車滲透率與充電設施建置的普及化,IONITY 在全歐洲已完成了336 座快速充電站,還有39 座建置中,目標將完成400 座快充站。
圖3:歐洲電動車電池供應鏈(圖片來源:BATTERY-NEWS.DE)
歐盟自2020 年起實施嚴格碳排限制政策,透過「超級額度」機制、徵收高額的燃油稅費與提供高額的補貼辦法等措施,有效推升車廠加速電動汽車市場的腳步,該區域汽車產業發展正面臨劇烈轉變,除既有燃油汽車供應鏈外,電動車崛起與快速滲透已然帶來關鍵零組件供應、充電設施、相關配套與環境發展等市場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