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 / 彭信舒 副教授
前言
運用數位製造提升供應鏈韌性,發展潔淨能源和低碳製程技術,以永續科技落實綠色循環新經濟是後疫情時代國家重要前瞻政策,也是本屆德國杜塞道夫(Düsseldorf)國際橡塑膠展K2022(K-Show)重要展出主題。塑膠是由不可再生資源生產的,其來源有限,不當處理將可能使部分化學成分或元素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由於塑膠廢棄物的不當處置明顯造成環境污染,導致全球的廢物管理能力緊張。
近年來,隨著循環經濟與塑膠製品輕量化發展趨勢,3R原則(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與再回收-Recycle)受到產業高度重視;提倡以塑膠循環利用為核心,促進產業鏈結、提升循環價值,對於回收料物性變化與成型特性的了解儼然成為重要研究課題。所以,塑膠廢棄物處理已成為全球議題,世界各國重新將塑膠產品生命週期轉型成循環經濟的模式。如果能正視問題使危機變成轉機,實踐循環理念開拓新商機,並建立創新技術思維,延伸產品應用情境,建構循環經濟商業模式,進而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有鑑於此,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塑膠中心)近年來致力於推動「消費後塑膠再生料(Post-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 Material)」驗證平臺和應用推廣,已從「降低成本」躍升到「綠色訴求」,也觸發了「廢塑膠」回收、再利用的新商機。
塑膠材料循環再利用──成型特性探討
目前,關於使用回收塑膠材料進行射出成型產品製造,塑膠成型產業的普遍作法會將生產之產品和流道進行分離,將分離後的流道或不良品收集起來,透過粉碎機將廢料粉碎成更小體積成為回收料。在允許條件下,業界多數的作法是與原料混合再利用,一方面可以有效資源回收,一方面可以節省材料成本。但是因為回收料經過多次粉碎的外力作用下(壓軋、剪下、衝擊、研磨),材料相關特性產生變化而影響到塑膠原料成型特性,且特性的變化根據回收料不同添加比例與回收次數而有所不同,對回收再使用塑膠原料的性質(流動特性或機械性質等)掌握,是業者在進行塑膠產品生產製造前需要審慎評估的問題。
以本研究所使用之塑料為例,聚丙烯(Polypropylene,簡稱PP),為熱塑性塑膠材料,是一款可回收的塑膠材質,美國塑膠工業協會塑膠材質回收分類編碼為5。對於熱塑性塑膠來說,塑膠粒在經過射出機螺桿的塑化與剪切,其塑膠分子鏈會被剪斷,黏度性質或流動特性可能產生變化,進而影響塑膠產品成型。由目前文獻蒐集可得知,學術上的研究發表大多在不同回收料添加比例、配方與製程特性上進行研究與探討,但對於塑膠原料經重複射出→粉碎→再射出,且不加入原塑膠材料(Raw material)情形下的回收料之成型特性較少探討。
因此,本文章分享塑料在經過多次射出→粉碎→再射出的製程中(如圖1所示),透過在模穴內安裝壓力感測元件,觀察回收塑料射出成型過程熔膠流動長度與充填至模穴之壓力變化,並計算其黏度因子;藉以透過成型資訊即時感測(成型資訊可視化)方式了解不同回收次數之塑料成型特性。
另一方面,透過熔融指數試驗機(Melt flow index tester)以及熱示差掃描分析儀(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針對不同粉碎次數之實驗材料進行檢測,觀察塑膠原料回收次數增加後其熔融流動特性與熱性質變化。
最後,透過射出成型實驗進行成型試片機械性質測試觀察,將試片(ASTM D638拉伸試片)進行拉伸測試,藉由拉伸測試結果,並整合模穴壓力變化、黏度因子變化,以及相對應的回收料流動特性與熱性質變化,進行探討。
研究結果與討論
圖2(a)為原材料Raw-PP在多次回收粉碎過程後,進行射出成型實驗並觀察熔膠充填流動特性的變化,圖中顯示隨著回收次數增加,可明顯觀察到Melt flow rate隨回收次數增加而變大,意味著PP分子量隨著回收次數增加而變低,且回收次數到達4次以上時達到飽和。材料會因射出與粉碎過程的剪切應力、加熱、塑化等過程,造成材料的分子鏈遭受破壞導致分子量下降與分子量分布變寬,使材料流動性提高;同時,回收次數到達4以上時,PP分子鏈產生明顯斷鏈或破壞情形已較不明顯。
進一步將成型試片透過熱示差掃描分析儀進行測試,圖2(b)為不同回收次數PP 塑料DSC降溫圖形,可明顯觀察到一放熱結晶峰,峰值頂點為結晶溫度。
圖2(c)表示不同回收次數的結晶度與結晶溫度變化圖,由圖中可得知隨著回收次數的增加熔融結晶溫度也隨之上升,意味著隨著回收次數增加使PP分子量降低,但進一步使PP結晶速率上升。
圖3顯示在不同回收次數條件下,結晶溫度、黏度因子與拉伸強度之間的關係。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回收次數的增加,黏度因子有下降趨勢,在塑料結晶溫度方面,會隨著回收次數增加而上升,這樣的結果同樣的反應在拉伸強度上。
綜合圖2與圖3的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塑料結晶度與機械性質有正相關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塑料回收次數到達四次以上,機械性質便開始下降,表示塑料回收經歷多次熱歷程,結晶度雖然有提升現象,但塑料同樣經歷多次粉碎(外力作用),導致產品機械性質產生下降趨勢。相信,透過可視化射出成型技術建立循環再利用塑膠材料成型特性資料,對產業需求有正面助益。
結語
本研究透過不同回收次數之PP塑料進行射出成型特性、模穴壓力、黏度因子與拉伸強度等變化趨勢作為探討主軸,提供產業了解在不同回收次數下之塑料特性,以支援產業需求。
此外,循環再利用塑膠材料可能來自不同的回收場域,回收塑料本身會隨批次不同,而有不同的特性(如黏度、密度、成型特性等),造成業者在進行回收塑膠射出成型加工時,產品品質與特性容易產生極大的差異性與挑戰。因此,在建構循環經濟及追求淨零碳排永續發展的趨勢下,運用感測元件建立即時感測技術讓成型資訊可視化,預期可加速協助業者建立測試平臺與資料庫。
隨著智能化射出成型技術的發展,結合可視化資訊,讓成型資訊進一步透明化,即時掌握不同批次回收塑膠之特性變異,進一步透過成型參數調整,得到品質均一之射出成型產品,實現射出成型數位智慧製造的目的,增加其塑膠回收料再利用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