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T模具&智慧製造委員會 / 陳震聰 主任委員
前言
在工業4.0、人工智慧、數位科技、新生世代思維,正影響全球製造業進行大規模的變革,長長的供應鏈已追趕不上市場需求。短鏈革命,正推動全世界製造業大規模的大遷徙。
供應鏈從長鏈變短鏈,代表有些環節會被「老虎鉗子」一刀剪掉。過去,台灣與大陸,在全球分工體系中舉足輕重,要如何不被剪掉、不被跳過、不被取代,是我們在這場全球化逆襲的短鏈革命中,所要面對的最大課題。
數位科技是敏捷韌性供應鏈的解方
所謂的「供應鏈韌性(supply chain agile & resilience)」,指的是企業因應供應鏈在各項風險、破壞或衝擊時,能夠迅速恢復的能力。供應鏈敏捷韌性由兩個關鍵但互補的能力組成,一方面是能夠避開、減緩衝擊的抵抗力;一方面則是供應鏈中斷後如何最小化中斷影響或快速復原的能力。
根據麥肯錫2020年的新冠疫情復原調查,百分之三十九的製造業認為需要在二至三個月內恢復供應鏈原本狀態、百分之五十四需要六至十二個月。然而,經過2021、2022年之後的俄烏戰爭、原物料大漲、上海與昆山疫情等持續不斷地干擾供應鏈,以及供應鏈因地緣政治干預,可能的恢復期更久。
畢馬威(KPMG)2022年調查全球的製造業顯示,企業認為供應鏈風險是影響營運最主要的問題(25%)、三年內主要的營運優先議題是加強數位化以連結各功能部門(24%)、重新配置供應鏈以更具備敏捷韌性(21%)等,更直指數位供應鏈協同平臺、大數據 / 人工智慧、區塊鏈 / 追蹤科技、預警系統等科技是協助強化供應鏈敏捷韌性能力的重要科技。
事實上,我們正面臨敏捷韌性供應鏈的轉型期,其中:數位科技、創新、信任、ESG永續就是重點。
數位科技提供韌性供應鏈應用方向
那麼,我們如何去思考數位科技協助企業敏捷韌性供應鏈發展呢?一方面,可從供應鏈、需求鏈、流程方向的各項技術突破思考;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韌性供應鏈的成熟度來思考,如何運用數位科技來強化韌性。供應鏈風險管理聯盟發展的「新21世紀風險成熟度模型」,指出以下幾個供應鏈風險管理成熟度:
能見度
是否能容易地知道供應商、配送中心、客戶的生產、庫存狀況?例如:某知名品牌汽車生產工廠透過RFID及雲端平臺,掌握供應商零件供應及運送狀況;而某家汽車零配件商運用電腦設備雲服務,讓工廠主管、品牌客戶從遠端知道工廠的生產進度、設備運作狀況、品質良率等。
可預測性
能預測或分析供應商、公司如何反應嗎?能夠透過模型模擬分析,瞭解如何應對供應鏈風險事件。例如:某精密加工企業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分析研磨設備商的材料、經驗、地點以及客戶地點所在地等,尋找最佳供應商及價格。某物流企業利用飛機航班、天氣、道路狀況、進出口貨品狀況等數億個參數,提供運送者每月運送風險模擬分析,讓業主決定運送方式與路徑,並預測到貨時間。
可調適性
在供應鏈中建立彈性,以迅速的回應。例如:某大型零售連鎖超市,運用智慧貨架來彈性進行個性化行銷及動態價格調整。一家筆記型代工大廠租用AGV自動化小車,快速協助昆山封城停工,轉移到台灣生產的緊急物料管理問題。
可持續性
每個階段大約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完成四個階段需要八年的旅程。事實上,可持續性應該指的是否能夠將上述的作法機制化,甚至能與供應鏈上下游結合,達到供應鏈間最佳化的調適,亦即是貿協的供應鏈「信任」關係。例如:利用區塊鏈協助追溯製造商、倉庫、配送商、生產工廠、作業員等,避免不良零部件影響產品質量,建立一種供應鏈上的信任、合規乃至於ESG治理合作關係。
夯實賦能「T零量產」的根基,應對全球供應鏈之斷鏈及短鏈的大變局
供應鏈敏捷韌性是疫情後復甦加上地緣政治與大國博弈等因素,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們這幾年以數位科技打造數位供應鏈的實踐基礎,已經積累豐富的經驗,可以協助提升供應鏈敏捷韌性能力。同時我們將模具成型企業在「T零量產」的根基上依著模具(1.0)、成型(2.0)、材料(3.0)、供應鏈(4.0)及投資(5.0)的分工細分,組合聯合行業優秀之賦能企業幫助產能企業在管理、技術及市場三個構面深化,協同合作與追求卓越。
行業企業可以從供應鏈風險管理成熟度:能見度、可預測、可調適乃至於達到供應鏈間信任與協同的可持續性方向發展。事實上,提升供應鏈敏捷韌性並不難,哪怕是簡單的庫存透明化、遠端設備監控就可以升級,您開始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