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一企管 / 林宜璟 總經理
不給確定答案的顧問
很多年前在北京為客戶上課。課程結束之後當時合作的管理顧問公司告訴我:「林老師,您的課很好(我估計這句是場面話),但是你上課時應該要給學員們更明確的答案和建議。不要讓學員覺得好像什麼事都不確定,他們會覺得沒有收穫。」
幾年以後,在一個客戶的策略規劃工作坊裡,我對學員所提出的一個問題回答說我不知道。在課後的檢討中,這次合作的管理顧問公司(另一家)又跟我說,這次的工作坊算是成功(一樣應該是場面話),但是林老師我要提醒你,不要在客戶面前說不知道。
販賣「確定性」是筆大生意
多年來,這兩件事情一直放在我心裡。儘管掙扎了很久,但我還是沒有改變我的做法。並不是我多麼有原則或是清高,單純只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販賣「確定性」是筆大生意。在這個多變紛擾的世界,人們渴望有人告訴他們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這生意,規模小的,有算命攤;規模大的,有投信出的研究報告。當然,也有很多命理、星座老師,生意是很大的。
規模在中間的就是管理顧問公司。他們也常被期待要給客戶確定的答案。
決定社會科學理論命運的是感染力,而不是正確性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最大的差別是:自然科學的因果關係明確,所以理論正確與否可被驗證。自然科學中,正確的理論就是會被接受的理論。
但在社會科學的領域,決定一個理論命運的常是它的感染力,而不是它的正確性。而斬釘截鐵,鐵口直斷的說法通常比模棱兩可的論述感染力更高。證據之一就是你看有些名嘴、大師。他們的預測準確性低到笑死人,他們的人卻依舊紅到嚇死人。
以我個人很可能是錯誤的看法(你看!我又不確定了),感染力強而正確性低的例子,在投資的領域裡有「技術分析」,在培訓的領域裡則有「性格分析」。你如果不同意我這個看法是很合理的。我都說連我也不確定啊!
關於不確定,這些年又有一些讓我更看不懂的發展。在古典物理學裡面,因果是明確的。但是在上帝也會擲骰子的量子力學裡(這一句是向愛因斯坦致敬。因為他說:「上帝不玩擲骰子」)有測不準定律。這宣告了自然科學不確定時代的來臨。
然後更不確定的是,有人迫不及待的把量子力學跨界移植到社會科學,像管理、領導、還有投資。以我不確定的推測,這些跨界運用量子力學的人,10個中有9個不懂量子力學。而最困擾我的,是我不知道哪一個人才懂。因為我也不懂量子力學。
這讓我想起一種我們現在常用的文具,「原子筆」。還有我小時候穿過一種彈性很好,用人造纖維布料做成的褲子,叫「原子褲」。很可能當時取這些名字的人也不懂什麼是原子。但是那時候商品名稱搭上當時酷炫的「原子」概念之後,就紅了。還有像前一陣子一堆加上「奈米」概念的商品。從汽車美容到保健食品都有。我估計大機率也是為了奈米而奈米。
「科學」和「偽科學」
前面說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但其實除了這兩類科學之外,還有一種所謂的「偽科學」。也就是號稱是科學,但其實根本不是科學。而我個人認為「偽科學」造成的傷害更大。
那究竟什麼是科學呢?以我有限的知識,以下這個由卡爾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所提出的定義,是我最能認同的。
波普爾提出「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做為科學與偽科學的區隔。
科學的本質是尚未被推翻的「假說」。比方牛頓的古典力學,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出現前被認為是放諸宇宙皆準的真理。但相對論說明了如果物體速度接近光速時,牛頓的這個「假說」就不成立了。所以針對某個假說,如果我們能構思出一個結果有可能牴觸該假說的實驗,那麼這個假說就是一個科學理論。經過時間淬鍊,科學假說成為理論。在有更多的證據出現證明它是錯的之前,這個理論暫時是對的。
可證偽性是指一個科學假說必須能做出可以被驗證的明確預測。做不到這些,該想法就不能被視為是科學。
比方「下星期二台北會下雨」就是有可證偽性的。因為當天台北如果沒下雨,該假說就可以被推翻。但一個靈媒聲稱有鬼魂跟他說話則不具有可證偽性。因為你無證明這個說法是真是假。
天文科學和占星術兩者都與天體運行有關。但是為什麼前者是科學,後者不是?因為占星術的陳述太模稜兩可,無法驗證。比方以下面這句為例:「水星逆行時,如果你不小心的話,會遇到壞運。」這句有幾個地方是模糊的:
- 什麼是壞運?踩到狗大便算不算?這個標準完全隨人定;
- 如果你覺得沒有啊!雖然水逆,我還是過得很好。那占星師可以說:因為我有提醒你,所以你比較小心,從而躲過了壞運。
在我出生後不久,我的阿嬤就拿我的命盤給某算命仙批。我長大後看過批的結果。其中有一句是「若努力,大學可成」。看到這句我不禁深深佩服這位算命仙。我如果長大之後有讀大學,那算命仙果然有準。那如果我沒能讀大學呢?當然是因為是我不夠努力,算命仙還是準。
但天文科學不一樣。它會得出非常明確、可驗證的預測。它告訴你哈雷慧星什麼時候會來,如果到時沒來,你就知道一定是理論(假說)出了問題。
有可證偽性並不表示某個假說就是錯的,它代表的是原則上該假說是可以被駁倒的。同樣的沒有不可證偽性也不一定是錯的,但是你無法證明這個說法是對還是錯。
生活中的小偽科學(或用更普遍的說法就是「迷信」)其實無傷大雅,甚至有點可愛。比方有人考試前去拜文昌公,但最後考試的結果究竟和文昌公有沒有關係,是無法被「證偽」的。因為影響考試的因素太多了,只能說「信者自信」。而當我們說「信者自信」時,大機率就代表這個論述不可被證偽。
那為什麼又說偽科學的「可能」傷害很大呢?因為既然它無法被證明是錯的,所以別有心機的人就會讓人相信那是對的。然後運用人的相信,操弄人的認知和行為轉向對他們有利的方向。
所以當有人對你推銷偽科學的概念時,合理的懷疑是:
- 你眼前的這個人,就像很多人一樣,沒有搞清楚科學的本質;
- 你眼前的這個人,他根本就不在乎科學的本質,他就只是想從你身上弄到好處。
我還是不確定
前幾天上完一梯談判技巧的課程之後,不確定的惡魔又來找我了。因為我又收到學員的回饋說課程他很有收穫(又來了,我覺得這還是場面話)。但是上完課之後他覺得談判比他想像中困難好多啊!要考慮的因素這麼多,那到底該怎麼辦呢?他更困惑了。
其實我也很想給他一個明確的答案。告訴他談判的時候只要用一招,就可以見神殺神,見佛殺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我就是找不到那一招啊!
所以我到底該怎麼辦呢?我還是不確定。因為我也不確定我這種不給明確標準答案的作法,最後到底會帶給我什麼結果?
但也許就像我思故我在的邏輯一樣,因為我在思考所以證明必然有思考的主體存在。
所以我唯一確定的是,我確定我不確定,並且我確定我不怕別人知道我不確定。然後用這樣的態度。我很確定我符合自己對自己的期望。
關於「不確定性」給的確定建議
如果這篇文字在這裡就結束,你可能要說:「天啊!我究竟看了什麼?」我雖然是個不確定的顧問,卻不是個不負責的顧問。所以關於確定性,我要給出以下幾個我還算確定的建議:
- 如果一件事情沒有辦法明確的判斷真偽,那麼解讀這件事情最有用的角度,就是看這件事是誰說的。然後有最大的機率,這件事的內容是對說的人有利的。人會做自己有利的事情,這一點,我倒是相當確定。
所以當一個訊息真假未明時,我們在接受之前都要先問:「這是誰說的?」然後再問:「這樣說對說的人有什麼好處?」
- 人生充滿意外,沒有保證成功的公式。但是持續把時間跟資源投資在獲勝機率大的事情,這是我認為成功的不二法門。看過這麼多的人生起落,我認為人在年輕的時候如果相信人定勝天是有志氣,但上了年紀之後如果還相信人定勝天,就是沒有智慧。
人生沒有保證成功的公式,但卻有確定一定失敗的方法。
兒子小學的時候有次問我,如果我像你說的每天好好學習,好好跟別人相處,就一定能有錢有名嗎?我回答說:不一定啊!但是我確定你如果每天擺爛不學習,再多多親近毒品,我保證你這輩子你這輩子一定成為廢物。
然後我把上面那段「人生沒有保證成功的公式,但卻有確定一定失敗的方法」的類心靈雞湯說了一遍。
但是上述內容我想對當時的他而言應該太深了。現在我希望他能看到這篇文字,更希望現在的他能懂。
- 小心風險的極端性。意思就是有些事有不確定性,但這個不確定性的性質是不出事則已,一出事便會讓你萬劫不復。對這種事的態度只有一個:「能離多遠就離多遠」。有個對這種事件的鮮活比喻就是:身高180公分的人可能淹死在平均深度只有150公分的河裡。一條河的平均深度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有些地方深到足以淹死一名高個子。
所以永遠不要做可能會讓自己倒地不起的決定。比方說把所有的身家all in在高風險的投資標的,即使這個標的有九成的勝率,但那剩下一成失敗的可能性,就會讓你傾家蕩產。但相反的,我鼓勵大家把很小一部分的資產,投資在可能賠光,但是萬一被你矇到可能有超高倍數回報的投資標的。比方某些新創企業的股票。
但是重點在於:可承擔的資產比例,而因為這個比例低。所以你可以抱得久,然後輸光了也無所謂。你如果真要問我這個比例是多低?我自己的經驗是不要超過總資產的5%,而且絕不加碼。
從這角度來說,每個月花幾百塊錢買大樂透,我覺得不失是個增加生活樂趣,又可以做公益的投資方式,如果這也算投資的話。
但是再回到前面說的,如果你all in風險極高的股票,那其實跟你把所有身家都拿去買大樂透一樣愚蠢啊!
本篇文字該結束了。最後,我確定兩件事:
- 我確定如果再有人要求我上課或輔導時對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要給出確定的答案,我一定要拿這篇給他們看;
- 我確定我要說的說完了。
祝大家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