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一企管 / 林宜璟 總經理
當你猶豫不決時
上一篇文章談的是「態度」,也說明了態度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預設值。
這個預設值可以是形而上的,可以高到價值觀,甚至信仰的層次。但是這篇文談的是一個很實務的問題,是最基本的,該不該做、該不該說、該不該問的預設值。
先說結論:
- 當你猶豫一件事該不該做的時候,我建議的預設值是去做;
- 當你猶豫一句話該不該說的時候,我的建議的預設值是別說;
- 但是當你猶豫一個問題該不該問的時候,我的建議的預設值是去問。
為了預防你看到這裡就不看了(真的這樣的話,我一點都不意外),同時又覺得這三句話蠻符合你原先的觀點,直接拿來用,以致於不小心走火入魔。所以這裡要趕快補充上述三個結論的附帶前提。
- 預設值就是拿來調整的。只是這個預設值,對於多數人、大多數情況適用,值得你好好參考。但是不是直接採用預設值,還是看情境仔細判斷。
- 預設值的正確使用方法,是當你沒有辦法很明確做出決定時,以預設值為第一個決定。但是這個決定做完之後,要隨後續的狀況調整進一步的決定。
- 預設值之所以重要,除了很多時候它是正確的之外,更重要的是這第一個行動常常也會改變外在環境(包含人或事)。然後外在環境的改變又與你的後續行動複雜交互,進而連動影響了最後的結果。
看完這三個附帶前提之後,如果你還不是很清楚,那就請你耐心把後面的文字看完,我相信能為你在做事及溝通方面帶來不同的觀點。甚至,也許,對你的人生帶來一些些正向的改變。
接下來具體說明這三個預設值的原理及應用。
做的預設值──猶豫該不該做的時候就去做
當你猶豫該不該做的時候大概有兩個原因:
- 做了之後的結果可能不是你想要的。
- 結果是你想要的,但是你怕做不到。
第一個原因,「做了之後的結果可能不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很明確的知道結果不是你想要的,那你就不會猶豫了。而既然你會猶豫,就代表你不是很確定結果是不是你想要的。讓我們用生活當中的小案例來幫助思考。
- 案例:to go or not to go
朋友珍珍邀請你去聽一個演講。你時間可以,但是演講的題目並不吸引你。只是珍珍邀得很熱烈,讓你覺得也許可以聽聽看。
在這情況下,就去參加這個演講吧!反正最後不外乎三種結果。這三種結果你可能大賺,或至少小賺。
結果一:事情本身就讓你大豐收。聽完演講之後,你腦洞大開,認知升級,感覺人生有全新的開始。你賺翻了!你要好好謝謝珍珍。
結果二:從事情本身沒得到什麼收穫,但過程帶來其他收獲。演講不怎麼樣,但是這一次主辦單位給的講義設計倒是別出心裁。你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講義還可以這樣編排。有學到!
結果三:你沒有得到任何想要的,但至少你更清楚你不想要的了;或是你沒有知道什麼新的東西,但是至少你知道你不知道什麼。
比方說:
-
- 演講對你來說真的很無聊。因此你更加確定,某個領域的東西真的不是你菜,不需要再花時間去探討了。
- 原來珍珍對這類東西這麼有興趣啊!難怪她會邀你去。跟她認識這麼多年了,竟然都不知道。你對珍珍又有新的了解。
總而言之,不是得到就是學到。以上的理解,對你後續的人生,多少有助益,還是小賺!
第二個原因,「結果是你想要的,但是你擔心做不到」
一樣的,如果你很確定知道你做不到,那你想都不會想。如果你還在猶豫能不能做到,那就代表你至少有基本的能力,或相關的經驗。比方你這輩子從來沒學過游泳,你說什麼都不應該跳下海。你很清楚那是找死。
但是如果是死不了的嘗試呢?那就是那這句話啦!“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沒有把你殺死的東西會讓你更強壯。)遇到難關時只要咬牙撐過去,你就又多了一次歷練,變得更強。
所以當想要做件只有相關經驗或能力,卻沒有真正做過的事時,那就做吧!因為你的確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好,但是會在過程中逐步建立強大的能力。如果害怕失敗而不開始,你永遠沒有機會得到這個能力。
- 案例:有六分把握就開始
以我自己為例。當年我從企業經理人轉換到全職的培訓顧問之前,從來沒有任何實際的講課經驗。但我為什麼敢就說轉就轉呢?因為我認為要教好企業培訓課程,不外乎兩種能力的結合:
-
- 企業運作邏輯的掌握,特別是底層邏輯;
- 溝通及表達的能力。
而以上這兩件事都是我在之前十多年企業經驗中每天有在練的。所以只要給我機會練習,我相信可以把企業培訓這事愈做愈好。至於說我當時有多少把握能在這個上完課學員立刻給講師打分數,分數低就沒有下一次的殘酷培訓戰場存活下來呢?其實只有六分。但是六分就夠了,有試有機會!
所以在2005年的11月,我第一次上台為企業講課(客戶不知道他們是我這輩子第一個企業培訓的客戶,呵呵!)。課程的效果客戶可以接受,雖然自己知道有太多太多改進空間。但是無論如何,我沒被殺死,活下來了。
然後接下來就是一次次的挑戰、探索、修正。也遇過客戶很不滿意,以至於沒能跟客戶收錢的大挫折。但最重要的是我還在這個領域「活著」,也一直持續精進,直到今天。
說的預設值──猶豫該不該說的時候先別說
那為什麼不確定該不該說時先別說呢?因為你之所以會考慮該不該說,大概是:
- 說了一時爽,但是你的理智知道不說更好。
- 你不確定要說的內容是不是正確?
案例:嘴人一時爽
你的同事鐵雄最近失戀了心情很不好,以致於和你配合工作時,態度消極,丟三落四。你心有抱怨,想嘴他兩句,但是又覺得人家也夠慘了,在考慮要不要再多擔待一陣子再說。
- 我的建議:
就再忍一下吧!情緒有起落,山水有相逢。人心肉做的,你對鐵雄的包容,他不會沒有感覺。等過一段時間他走出悲傷,你們的關係可能會變得更好,他也更願意提攜你。誰知道?說不定這又是一個人生美好機緣的開始。
案例:你確定你是對的嗎?
你在公司的會議中看到別部門報告的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很離譜,完全違反你的經驗,但是你當下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反駁。你要立刻提出你的看法嗎?
- 我的建議:
讓子彈飛!如果真的有錯,那麼被這個錯誤數字直接影響的部門會有人先出手。既然別人還沒出手,那說不定表示有些你還不知道的事。現實常比小說更離奇,你的經驗也許只適用在另一個平行宇宙。
問的預設值──猶豫該不該問的時候就去問
雖然一樣是用嘴,問和說的預設值卻相反。如果有疑問卻不問,一樣大概有以下原因:
- 你認為這事情雖然有點不對勁,但你很快的用過去的經驗去解釋或合理化,然後問題就「被」消失了。
- 你有不了解的事,但是覺得問了會被笑,所以決定還是不要問算了。
案例:被消失的問題
公司有個大明負責的作業流程,他一直很納悶。這個流程當中有一個步驟很明顯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只是文件重複的填寫。但他想既然前任都這麼做了這麼多年,一定有它的道理。所以他決定就繼續照著做下去。
有一天公司推動流程改善的活動,大明負責的這個流程被提出檢討。主管嫌他這麼多年不思進取,不用腦筋,這些年來放任一個無用的步驟浪費公司資源。大明覺得好冤枉啊!
- 我的建議:
有句話說「順著規則做事,逆著規則思考」。公司很多地方水深我懂,所以我絕對不會要初入叢林的小白免到處亂放槍,妄想推動改革。所以一開始要「順著規則做事」。但是等上手之後,如果發現案情並不單純,就要「逆著規則思考」了。去問前輩,這件事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以凡存在必有原因的態度盡可能弄清楚現象背後的邏輯,然後再思考要不要動手改變,以及改變的時機。那這樣就不會在流程改善的時候,被突襲中槍倒地了。
要完成上述這一串漂亮的動作,都開始於一個字,「問」。被消失的問題,常像迴力鏢一樣,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飛回來打你。要預防這種悲劇,就是要多問。
案例:不怕被笑的問題
一樣是我自己的例子。我轉職擔任培訓顧問前在台灣的工業電腦公司擔任副總及總經理的職位。雖然在加入工業電腦之前我在美商的資訊公司工作過,但是資訊產業和電子業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工業電腦公司是既製造也銷售,和之前的美商只銷售不製造,營運性質差異很大。剛加入工業電腦的公司時,開會的時候我有好多名詞完全聽不懂,更不用說參與討論,做出決策了。而偏偏我一進公司的職銜就是副總。這樣怎麼當人家的副總呢?
還好我有個好處,就是臉皮厚。我那時規定自己,每天要列出5個我不懂的問題,然後要嘛自己查資料,要嘛問人。總而言之就是除了日常工作的推動,一天要問自己5個問題,並且得到答案。
所以一個月過後,我知道了100個問題的100個答案(一個月算20個工作天就好,我還是有善待自己,好好休息的)。這樣雖然離駕輕就熟還很有距離,但也可以順利處理大部份的事務了。接下來再持續精進就是了。
至於那些被我問問題的人反應如何呢?他們心中有沒有笑我,我是不知道啦!但至少我誠懇表示我願意學時,大多數人都很樂意教。又是那句老話,「當你誠心想要成就一件事情時,全宇宙都會來協助你」。
那如果他們真的笑我呢?就讓他們笑吧!反正等我變強大時,看誰還敢笑我。
不過問的時候要有效得到答案,有個關鍵訣竅一定要搭配使用,否則失敗機率超高。訣竅就是:「帶著答案去問問題」。請試想兩個畫面。
- 畫面一:「這事情我完全不懂,可不可以請你從頭教我?」
- 畫面二:「有件事情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但一個環節一直卡住,請問可以請教你嗎?」
在畫面一裡,除非你是學生,對方是老師,他活該要教你。否則職場上沒幾個人有耐性從頭教你。
至於畫面二,一般人都是樂於助人的,只要你人緣不太差,只要你不會讓他們太麻煩。
換句話說,問之前自己要做足功課,讓人家覺得你孺子可教,也好教。
結語
- 預設值是好東西,幫助我們做出好決策。
- 不確定做不做,就做吧!
- 不確定說不說,就別說吧!
- 不確定問不問,就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