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 費尚恩(Jean-Baptiste Fichet)
前言
法國Peugeot-Citroën(PSA) 和義大利Fiat- Chrysler(FCA) 於2020 年12 月宣布合併,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集團;在此之前,兩個汽車集團分別寫下了輝煌的歷史,此後將為汽車產業譜出新的篇章。
PSA 與FCA 合併後,以拉丁語「星光閃耀」的動詞「stello」延伸,取名Stellantis;保留旗下所有汽車品牌名稱, 包含Peugeot、Citroën、Opel、Jeep、Alfa Romeo、Maserati 等,Stellantis 僅作為集團名稱,兩家製造商現有品牌名稱和標誌將保留不變。新集團的主要股東仍然是Exor,其股份佔14.4%,其次是Peugeot 集團佔股7.2 %,法國國家投資基金Bpifrance 持有6.2%股份,而中國東風汽車集團佔股5.6%。根據2019 年的銷售量顯示,合併後的Stellantis 將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工業集團,年產能約770 萬輛汽車,銷售額高達1900 億美元。預估2021年世界汽車集團銷售排行榜將重新洗牌,Stellantis 有望一口氣躍升至全球最暢銷汽車集團第四名:
- Volkswagen Group
- Toyota Group
- Renault-Nissan Alliance
- Stellantis
- Hyundai-Kia
- GM
- Honda Motors
圖1:Stellantis 集團所有品牌(圖片來源:Stellantis.com) 圖2:Stellantis 電動汽車生產演變(圖片來源:April15th 2021 Stellantis Annual General Assembly)
實現100% 電動生產線的願景和未來挑戰
Stellantis 執行長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在2021 年4 月15 日的股東大會上宣布:「電動車是全球整個汽車產業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尤其是在Renault 和Volkswagen Group 集團宣布加速升級製造電動汽車後,卡洛斯·塔瓦雷斯不得不改變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策略,然而其對於電動車的發展仍然非常謹慎,該次股東會上,他甚至表示:「對我們來說,真正的挑戰並不在於提供電動車款式,而是設法讓所有人都買得起電動車。」
然而綠色革命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未來的歐盟七期排放法規(Norme Euro 7, 將於2021 年底由歐洲投票)通過後,將使汽油動力引擎的去汙染成本高度提升。在美國,Fiat-Chrysler 向Tesla 公司購買電動汽車額度以平均其汽車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使其汽車碳排放量能符合歐盟標準。目前尚不清楚未來Fiat-Chrysler 是否仍需要電動汽車額度以平均碳排放量,決策關鍵點取決於拜登總統新政府的環境政策,一旦美國比歐洲更早啟動對於二氧化碳排放量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執行,Stellantis 將別無選擇,只能迅速採取行動,將電動汽車產品進口到美國,或像Ford 和Volkswagen Group 開發電動車產品。因此,毫無疑問地,塔瓦雷斯將加快這一進程,特別是FCA 與PSA 的合併,除有助擴大營業規模,更能分擔自駕車與電動車等創新技術龐大的研發成本。
從2021 年歐洲電動汽車銷量( 佔14%) 開始,Stellantis 預估電動汽車的銷售量將在2025 年達到38%, 於2030 年達到70%; 至2025 年,Stellantis將達成集團98% 車款電動化,其中75% 為電動汽車,並於2030 年達到集團所有車款為電動車之目標。塔瓦雷斯在嘗試轉型時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許多工廠未能充分利用導致產能銳減,和席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重創歐洲重要銷售地區,因而造成了虧損。
然而最大的挑戰在於必須生產足夠的鋰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動力來源;如前文所述,Stellantis 在全球汽車市場市佔率為9%,汽車年產約770 萬輛,歐洲地區將自2030 年起全面生產電動車(約338 萬輛),若每部汽車需要5,000 顆電池,預計於4 年後每年需要生產169 億顆鋰電池,並搭建全歐洲適用的充電站及快速充電樁。
對鋰電池的需求大大增加
2019 年5 月歐盟執委會通過由巴黎和布魯塞爾捐款贊助成立「歐洲電池聯盟」(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EBA),捐款總額高達12 億歐元,再加上私人資金的贊助,對該聯盟投資高達60 億歐元,用以發展歐洲電池產業及技術;法國宣布,第一項「電動汽車電池驗證場域」計畫由Total 集團中專精於電池製造的子公司薩夫特(Saft) 和Stellantis 集團子公司歐寶(Opel)共同執行。同年12 月法國與德國邀請其他六個歐盟成員國(德國、比利時、波蘭、義大利、瑞典、芬蘭)加入EBA,經歐盟執委會批准該計畫成為歐洲共同利益重要項目(Important Projects of CommonEuropean Interest, IPCEI),獲得歐盟的支持與援助;該計畫共匯集了十七家企業參與,包括Stellantis、Saft、BASF、BMW、Varta、Eneris、Solvay、Umicore……等。
前述所提及之「電動汽車電池驗證場域」計畫於2020年1 月開始啟動。名列全球六大石油公司之一,同時也是大規模化學品製造商的法國道達爾(TOTAL) 石油集團宣布由附屬企業Saft 電池公司主導,與PSA 汽車集團底下的Opel 合作,合資創立新的鋰電池工廠(Automotive Cell Company, ACC),發展專門用以提供電動車使用之電池生產;雙方預計在初期投入2 億歐元,並於2021 年中開工後,於2023 年開始投入生產,並將招募鋰電池相關研發與生產專業人才約200人,此為開始建造電池超級工廠(Gigafactory) 之前的第一步。
為了降低成本,Stellantis 與其他製造商一樣,開始建立電池技術自主權,而非如目前歐洲許多汽車製造商向中國電池製造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ATL)採購。Stellantis 集團將由ACC 工廠生產電池,其首批生產之電池預計於2023 年底從ACC 在法國北部的Douvrin 工廠出貨;屆時,Stellantis 的產能將有可能達到50 GWh,預計在2025 年將總產能增加到130GWh,2030 年則進一步提高至250GWh。與此同時,從2022 年底開始,價值鏈的所有零組件都將百分之百使用Stellantis 的技術,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Continental 授權下製造的136 hp 引擎將改由Stellantis 與Nidec 夥伴關係框架下所共同開發的設計所取代。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預測,歐洲將需要10 到20 間電池超級工廠(Gigafactory) 來滿足歐洲地區的汽車工業需求。除了第一家Saft 工廠外,其他三家工廠也即將問世,其中一家由瑞典Northvolt 公司投資,預計於2022 年開始生產,目標達到每年總產能32 GWh;另兩家為Stellantis-Saft 預計於2023 年投資的工廠。
圖3:第一個Saft-Opel 超級工廠的3D 模型(圖片來源:Stellantis.com)
電動車與車聯網:Stellantis 與鴻海的合作關係
電動車引領高效能、互聯網技術、自駕科技,和環保節能的新時代,專家預測電動車將在未來幾年改變人們的交通方式,並形塑智慧化、車聯網及共享經濟的新趨勢,汽車創新的「靈魂」源自嵌入式系統和電子設備的核心技術;然而,在追求更具智慧車輛的同時,研發人員還必須能兼顧功能複雜性、優化車輛的性能,並確保安全性。
電動車改變了一切,並且正在形成一個龐大的電子生態系,對電子晶片和系統製造商而言是極大的商機。鴻海自然不遑多讓,也希望能夠成為電動車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供應商。最近,該集團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資源,期待成為這個擁有無數商機市場上的黑馬,2020 年發起的「MIH EV 軟硬體開放平台」便為鴻海集團雄心壯志的展現;平台所有的開發成果,包括規
格、參數、軟體等將會開放給合作夥伴,車廠可以在MIH 的基礎上,用最少的代價、最短的時間開發所需要的車型,降低產業進入門檻,讓更多人可以投入電動車產業的開發、打造未來最創新的電動車應用,讓鴻海的MIH 電動車平台成為電動車產業的安卓系統。於此,積極佈局電動車領域的Stellantis 找到理想的合作夥伴以實現汽車內外無縫接軌之使用者體驗目標。2021 年5 月18 日鴻海攜手旗下富智康集團(FIH)和Stellantis 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各持股50% 投入合資公司Mobile Drive,希望能加速先進智慧座艙、車聯網服務的解決方案上市時程。Mobile Drive 將結合Stellantis 在車輛設計開發與工程經驗,以及鴻海在消費性電子領域的軟硬體整合能力與深度的全球供應鏈垂直整合,雙方強強聯手,在先進智慧座艙中共同打造全新車用資訊娛樂系統,實現汽車內外使用者體驗的無縫接軌。
而Mobile Drive 將作為汽車供應運營商, 旨在為Stellantis 和其他的汽車製造商提供軟體系統和相關硬體設備。英國商業日報《金融時報》將其視為兩個「擁有1400萬工人的汽車產業」和「擁有1800 萬工人的電子產業」的重大合併。這些發展都進一步證明了,隨著電動車銷量的快速增長,電子巨擘和科技公司向傳統汽車製造商拋出橄欖枝,將顛覆傳統,使整個產業能夠更廣泛的運用與轉型。■
圖4:Stellantis 電動汽車的價值鏈(圖片來源:April15th 2021 Stellantis Annual General Assembly) 圖5:Stellantis 聯網汽車(圖片來源:Foxcon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