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創科技 / 楊崇邠 應用顧問
萬物發展都有因果可循,不論是今日我們在談論的智慧工廠,抑或是智慧整合等議題,同樣都有最終成果可依循。對於工廠而言,就是如何賺更多錢,節省更多成本!所以深入來了解,要賺錢便必須讓客戶買單,所以凡是交期比較快、品質(滿足規格)比較好、價格比較便宜等三大要素中任一變數都會成為推動客戶買單的動力。而節省成本勢必要在滿足客戶的要求下進行優化,所以人均產值提高、設備綜合效率提升、管理效能提升等三大要素都會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向。
本月份雜誌內容除了提供一些方法給讀者參考外,更重要的是把管理結構的精神傳達給各位,因為很多時候並非方法的問題,而是一開始的結構就搞錯了,導致後續的發展方向不如預期。所以十分建議大家多思考更上層的架構議題,畢竟每間工廠都不一樣,以自身工廠的實際狀況,來架構出未來五年的發展。思考過程會產生盲點,此時可多閱讀相關書籍來擴展未來的視野,藉此找到最適合自家的發展方式。
臺灣塑膠產業智慧製造從2018年開始,機聯網 -> 可視化 -> 透明化 -> 可預測 -> 自適化。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產業的SI已經不斷的提升服務能量,從原本的機聯網、可視化和透明化,邁向了可預測的階段了。預測絕大部分是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出預警,例如生產過程智慧系統發現製程穩定性偏離,製品品質不良風險增高,會立即發出警報,並且將有問題的產品進行隔離,讓工廠可以降低最大損失。
SI需花時間來研究1.如何取得設備生產穩定資訊、2.如何判斷設備是否生產穩定、3.如何連接生產不穩定和品質異常關係。這三個要點基本上除了牽扯到IT和OT以外,更重要的是行業知識!因為常常IT/OT人員聽完工廠需求之後,做出來的東西往往不是工廠要的,這是因為工廠開不出IT/OT要的規格,而IT/OT人員也無法從工廠需求去擬定出合適的規格,因此會進入到不斷修改調整的過程。
就如客戶告訴工廠需要一個想像中的產品,然後模具開模生產後再討論是否符合需求,此時會經過很多設計變更和試模,這都是工廠過去發生過的事,隨經驗逐漸豐富,設變次數降低,或開發前就已順利溝通需求和規格。上述情形也將在企業轉型智慧製造過程中再次發生,故未來仍是看誰能以最少的時間成本實現智慧製造工廠,這勢必要花精力了解和溝通,想起當初創業的衝勁吧!讓工廠在這波智慧浪潮上再次彎道超車!■